• 首页
  • 通知公告
  • 新闻中心
  • 视听中心
  • 专题专栏
    • 专题详情
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 省内要闻 >> 东湖评论:放下锄头拿起画笔,黄冈有“画”说
东湖评论:放下锄头拿起画笔,黄冈有“画”说

绘乡村新貌,展时代风采。9月5日,全国农民画创作交流邀请展在黄冈黄梅戏大剧院开幕。展览分“红色印记”“匠心传承”“乡风脉动”“沃野新象”四个板块,展出170余幅作品,为广大市民游客带来充满乡土气息的艺术享受。

赓续农耕文明的血脉,抒发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农民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,起源于农村,主要由农民创作,以乡村生活和乡村风土人情为主要题材,或是描绘静谧美好的田园风光,或是反映气氛热烈的劳动场面,或是呈现热闹喜庆的节日景象,或是勾勒古老相传的民俗民风……近年来,中国农民画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,一些画作不仅频频入围国展、斩获大奖,有的还走出国门、大放异彩。比如,黄冈市团风县农民画家华贻和的作品《月亮走我不走》,曾入选联合国总部举办的“世界情·中国风”中国农民画精品展,成为文化交流的亮点,充分彰显了农民画的艺术水准和独特韵味。

歌诗合为事而作,文章合为时而著。本次全国农民画创作交流邀请展作品征集,重点围绕弘扬大别山精神,精心挑选一批黄冈红色故事,采用“认领故事+命题作文”形式,约请省内外骨干农民画创作者执笔,创作了一批艺术水平较高的画作。画作《大枫树下的骨肉情》构图饱满,形象反映革命战争年代老区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场景;《红军“干娘”周家姆》线条稳健有力,生动呈现黄冈人民为革命无私奉献的动人细节;《一把生锈的钥匙》色彩对比强烈,尽情渲染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……从这些作品中,我们不仅能触摸到“紧跟党走、不胜不休”的大别山精神内核,更能感受到跨越时空传承红色基因、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力量。

“诗文随世运,无日不趋新。”创新是文艺的生命。黄冈农民画的起源发展,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。据史料记载,黄冈溯源于明清民间彩绘,几百年来,民间艺人不断从刺绣、剪纸、建筑、泥塑、皮影、面人、糖人、扎龙灯等各种原生态的传统习俗中汲取养料和精华,不断丰富着农民画的艺术样态。创新内容表达,是近年来黄冈农民画的一大特点。比如,创作“扫黄打非”主题农民画,助力“扫黄打非”工作进基层;创作清廉文化主题农民画,推动清廉文化润物无声。顺应文旅产业发展的需要,黄冈还创新农民画转化活化形式,推出一批热卖的农民画文创产品,让古老的农民画焕发新的生机。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,政治上充分信任,创作上热情支持,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。农民画作为最具烟火气的艺术形式,它的根基在农村,灵感在田野。注重为农民画家提供深入生活、扎根基层的创造条件,是黄冈农民画兴盛不衰的秘诀之一。譬如,在罗田燕儿谷乡村工匠学校里,农民画人李兴世不仅有免费的工作场所,每月有固定工资,出售的产品还有额外的收入;团风县设立农民画创作基地,“政府+协会+市场”多方联动极大激发了农民画创作热情。同时,黄冈还通过定期召开农民画创作座谈会,举办农民画培训班等方式,不断夯实“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”基层基础。

等闲识得东风面,万紫千红总是春。从乡土而来,到乡村中去,为农民而作。乘着新时代繁荣文化文艺的东风,坚持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一起抓,将农民画打造成黄冈文化的新名片、服务支点建设的新动能。

来源: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


黄石广电网:http://www.hsgd.net.cn/ 

黄石广电网融媒体中心:0714-637783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