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秋的风,吹来丰收的讯息,也唤醒奋斗的记忆。
去年此时节,习近平总书记踏上荆楚大地,走向博物馆、农村、科技和产业创新平台,一路调研思索、解题定调,幕幕场景,历历如昨。
“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,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,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”,饱含深情的使命赋予,重若千钧的目标定位,给全省上下以强大的思想指引、精神鼓舞和前进动力。
一年来,我们牢记嘱托、感恩奋进,顶压前行、攻坚克难,发展曲线昂扬向上。全省上下信心十足、力量十足,千帆竞发向支点,大省之为、大省之进、大省之稳的足迹清晰有力。
(一)

2025年9月12日,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汉口江滩开幕。(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鸿 摄)
文化是历史的星火,也是现实的回响。
今年国庆中秋“超级黄金周”,全国首个沉浸式楚秦文化体验街在云梦县博物馆开街,人潮如织。
云梦,湖北面积最小的县,今年1—7月,累计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多元,为湖北县域文旅消费写下一个鲜活注脚。
今年7月,站在长飞先进半导体武汉基地崭新的厂区前,一名基层干部望着眼前笔直的马路,回忆起两年前的瓦砾遍地,不禁感慨:这不仅仅是修建厂房,更是磨炼一种干事创业的文化、一种拼抢实的精神。如今,这片泥地已蝶变为全国最大碳化硅半导体生产基地。
一则是文博热的故事,一则是发展热的故事,不同的场景,其实源出一脉:文化这根坚固的长线,串起“我们是谁”的清醒、“我们能做什么”的笃定、“我们将走向何方”的从容。
去年湖北之行,总书记多次讲到历史文化。在云梦县博物馆考察时,总书记深情寄语“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、泽惠后人,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”。在听取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,总书记既肯定“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、红色资源丰富”,又从“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”“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、抗洪精神、抗疫精神”“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”等多个方面把脉定向。
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、追新逐奇的进取精神、兼收并蓄的融会精神、崇武卫疆的爱国精神、重诺贵和的诚信精神……历史烟波之中积淀的荆楚文化特质,在时代的土壤中不断别开生面,焕发生机。
一年来,“神武峡”和“赤黄红”两大文旅主轴不断提升显示度,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声音传向世界;“三大精神”凝聚起更强劲、更高昂、更饱满的精神能量和实践能量,充盈于稳增长、强科技、壮产业、促改革、防风险、惠民生各项工作之中;“干部素质提升年”激发出更加蓬勃的创造力、凝聚力、战斗力,强化支点意识、抬升发展标杆的“推背感”更大更强。
补短板、抢赛道、锻长板、强筋骨,风雨兼程的行进,有文化的力量在为我们提神鼓劲。那些照亮“来时路”的文明火种与精神丰碑,进一步内化为湖北人民的风貌与气质,融入湖北发展的万千气象。
(二)

一列高铁列车行驶在田野上。 (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)
城乡融合、区域协调,是加快建成支点的演进趋势,也是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所在。
秋意渐浓,潘家湾镇四邑村,新翻的泥土之上,甘蓝簇立,如同跳跃的音符,奏响大地乐章。依托科技育种和现代化生产模式创新,“北有寿光,南有嘉鱼”的特色品牌,亮度还在不断提升。
今年9月28日,襄荆高铁正式开通运营。这条北起襄阳、南至荆门,全长116公里、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,推动湖北正式进入高铁环线时代。湖北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一笔,由“九省通衢”迈向新时代“九州通衢”的关键一跃,从梦想变为现实。
从勉励当地干部群众“走科技之路、质量之路、品牌之路,把蔬菜种植这个富民产业进一步做好,让更多群众增收致富”,到强调“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”,从寄语“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,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”,到嘱托“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基层治理”,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的谆谆话语,思考的是一地发展的平衡性、协调性、包容性、可持续性。
湖北,唱响了向难求成、进位争先的激昂之声。
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全线贯通,为全球城市滨水空间更新提供了宝贵范例;鄂州聚力建设“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”,推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;天门出台综合性民生支持政策,数万人带着技术和经验返乡就业创业……一个个“家门口”的幸福故事,印证了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。百强县进位、千亿县扩容,8个全国百强县组团逆袭,18个县市入选全国县域商业“领跑县”,县域“星火”日益形成燎原之势。
湖北,弹奏出携手奋进、美美与共的协作曲调。
年底,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就要通车,汉襄宜“金三角”高铁圈将进一步提速。打造“运河上的鄂湘赣”“轨道上的长江中游城市群”“科创链上的中三角”“产业链上的都市圈”,随着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,支点承载的辐射功能日益增强。
支点的要义,不仅在于地理区位之“中”与发展规模之“大”,更在于其带动区域发展的枢纽功能、引擎效应。既补各自的短板,又锻造共同的长板,将各地的潜能、城乡的动能,汇聚成湖北发展的势能,支点建设就有了更强的后劲。
(三)

2025年10月29日,楚商大会参会代表在会场外和人形机器人互动。(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)
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,是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的关键。
今年前三季度,湖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.7%。高技术制造业表现尤为亮眼,增加值增长13.5%,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6.7%。
在传统优势领域,北斗、高端医疗等产业经持续深耕,解决了一个个世界性难题;在新兴领域,人形机器人、脑机接口、量子科技、6G、生物制造等产业,显现出强大爆发力。
坚持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,打造了以国家实验室、大科学装置、湖北实验室、国家级创新平台等为主体的科技力量矩阵;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45家,位列全国第四……这份创新“家底”,是支撑湖北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利器,也是驱动湖北未来发展的“最大增量”。
科技是国之利器,国家赖之以强,企业赖之以赢,人民生活赖之以好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四赴光谷考察,对湖北科技创新寄予厚望,要求湖北“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”“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”“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”……既有科技创新的优势,也有工业大省的基础,在创新驱动发展上打好主动仗,湖北责无旁贷。
从青铜冶铸的古代辉煌,到近代“汉阳造”的工业先驱,再到今日光谷的创新涌动,创新基因深植于湖北血脉。在科技创新的语境中,“策源”之“策”意味着策动、牵引、辐射,“策源”之“源”意味着源头、活力、潜力。“策源”之根本,就是抢占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制高点的历史机遇,就是担负好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。
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,是我国“十五五”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。让更多的科学新发现、技术新发明、产业新方向、发展新理念从这里涌现,并有效地向中部地区、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辐射扩散,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就能在夯基垒石中加快构筑。
(四)

鄂州花湖国际机场。(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)
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,开放是进步的必由之路。
不要抵押、没有担保,只要信用达标,无论是中小企业主、科技型企业主还是农民,都可以从银行贷走1000万元——这项湖北首创的政策,已发放贷款突破1000亿元,旨在深层破解“融资难、融资贵”问题,显示出湖北锐意改革的决心和魄力。
面向发展的需要,湖北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,加速数据要素改革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,不断突破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,不断重塑自身发展新优势,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。
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已成为观察湖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。10月16日,全球光学巨头蔡司入驻鄂州花湖国际机场,标志着鄂州不再只是作为货物的“中转站”,而是从国家级物流枢纽迈向供应链创新策源地。今年开年,《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》公布,武汉—鄂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榜上有名。
全局上谋划,关键处落子。一项项改革举措彼此呼应、连点成面,生动诠释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辩证统一,记录了改革向深层次掘进与向更广阔领域拓展的坚定步伐。
湖北是中西部最早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。1981年,中国首家中美合资企业“湖北派克密封件有限公司”成立,拉开湖北利用外资的序幕。40多年来,湖北始终以开放姿态向世界张开双臂。从古代的“万里茶道”节点,到近代通商口岸,再到如今的陆海空三大“丝绸之路”,湖北正加速从沿海开放的“后队”迈向新时代内陆发展“前队”。
由此,我们感悟总书记交给湖北的重任——“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勇于探索”,这既是湖北自身发展之必需,也是湖北从全局谋划一域、以一域服务全局之必然。
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铺展了下一个五年的康庄大道。站在“十四五”即将收官、“十五五”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,湖北以先行之姿、实干之为,为承前启后、继往开来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山高水长不辞其远,披荆斩棘不改其志。即将站上又一个五年的起跑点,我们仍需牢记嘱托、锚定方向,乘势而上、敢闯敢试,以更扎实的作风砥砺奋进,以更拼搏的姿态攻坚克难,把加快建成支点的脚步迈得更快更稳,书写更加绚丽的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。
(湖北日报评论员)